金門的風沙命

  金門的山林,水草滋盛,可養馬匹,原本是縉逃避戰亂的桃源仙境,但卻挨不過倭寇的火把燒山,鹽戶的伐薪煮鹽,明鄭的伐木造舟,清廷的堅壁清野,地貌一次次變化,山林一次一次的減少。
  沒有森林的綠衣,風沙滾塵,放肆地征服金門的村落,雖然有「浩浩乎波濤之大,渺無際涯,而浯洲一山,逆流高出,此天地設險,為環海屏藩」《明鄭普平寇志》的形勢險要,但這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大小金門,一片波狀的丘陵、台地,沒有高大的山陵,最高的太武山,海拔不過二五三尺,是遮擋不了東北季風的吹襲欺負,尤其太武山以東的十八都「遍地飛沙積壓,下戶之民,無尺寸田地者,十有八九也」。西元一五六八年,金門先賢洪受的《滄海紀遺》,就這般記載了金門的風沙命。
  即使到後來清道同年間的林焜熿也在《金門命》這樣說:「隆冬海風焱聚,飛沙滾塵,東方濱海坉村,沙壓與室埒,夜棲房廬,旦已閉塞,辟除之,始得出入……」,風沙讓這座島上的黎民睡不安寢,耕不足食,卻又莫可奈何!
  風又給金門帶來海盜的侵略,「三四月東南風汛,澳中奸民哨聚駕駛,從南澳入閩截去商船,內外浯嶼、料羅、烏沙而上,出烽火,而入於浙;八九月風起,則捲帆順溜,剽掠而下。」
  歷史上就這樣記載了金門的風沙命,海盜的欺凌,可以靠官兵的保護,但風災,除了聽天命,也在無奈的選擇中選擇了信鬼尚神,祈求神明的保佑庇護。
  信鬼尚神,本是閩南一帶普遍的風俗,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,山多耕地少,生活不易,人心相信山多精靈,水多魑魅,因此民俗上法天崇拜神明,積極尋找「守護神」,尋找具有人或動物形象的神明,期望祂具有法力,能造福人們的生活,會讓眾生黎民敬畏景仰,於是聰明的先民們塑造了風獅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