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獅爺的誕生
風獅爺又名石獅爺。
風獅爺融合獅子的勇猛、人的精神、神的靈性於一身。風獅爺不畏風雨日曬,屹立在金門的大地上,與蒼天綠野共同爭輝。
人們崇拜獅子,認為獅子是百獸之王,相信牠的能力比人還偉大。這種出自西域外邦的獅子,「狀如虎而小,黃色,亦如金色猱狗,而頭大尾長,亦有青色者,銅頭鐵額,鉤瓜鋸牙,弭耳昂鼻,目光如電,聲吼如雷,有鬚髯。壯者尾上茸毛大如斗,日走五百里,為毛蟲之長,怒則威在齒,喜則威在尾,每一吼則百獸辟易,馬皆溺血。」獅子有如此的形象,叫人畏懼折服。
血肉之軀的獅子,威力奇大無比,「虎見之而伏,豹見之而暝,熊見之而躍」,可以「拉虎、吞貔、裂犀、分象。」「食諸禽獸,以氣吹之,羽毛紛落」,「乳入牛羊馬乳中,皆化成水,雖死後,虎豹不敢食其肉,蠅不敢集其尾。」這樣的獅威,叫百獸不得不臣服。
獅子的威力,也轉嫁到圖騰形象上,《宋書》記載「宗愨討林邑入象浦,林邑王范陽邁傾國來逆,以具裝被象,前後無際,愨以為外國有獅子,能伏百獸,乃令製其形與象相禦,象果驚奔,敵因潰亂,遂克林邑。」
產於波斯、條支、月氏、安息等地的獅子,到東漢時隨佛教傳入中國,就一直被認為是威武與慈憫的祥瑞靈獸。獅子與佛教流傳著許多傳奇:
《佛祖歷代通》記載一則獅子通人性的故事:後魏安帝隆安二年(西元三九八年),法顯法師至中天竺朝聖,途中,夜棲山中「坐樹下誦經,夜三更,獅子蹲踞舐齕,顯以手循之日:欲肉食我,遲,誦經畢乃可爾耳,於是妥尾而去。」
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一年(西元四三四年),宋文帝邀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到中國講道,停留寶月殿時曾「於東壁戲作定光儒童布髮像,極妙,夜輒有光,嘗坐定,累日不出寺,僧遣沙彌候之,見白獅子仰躡柱而戲,彌空皆青蓮花,沙彌驚走大呼,寺僧爭至,豁無所有。」
慈悲的佛教與子情緣締結甚早,傳說釋迦佛誕生時,「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作獅子吼,云:天上地下,唯吾獨尊。」就這樣獅子的威武與佛的慈憫連成一氣。
造型的獅子的風獅爺自然也有一份庇佑大眾的慈悲性格,人們願意相信牠也是一種像佛的神明。
在黎民信仰中風獅爺又是風神的化身,因為風獅諧音「風師」,「風師」是中國民間對風神的稱呼,又稱風伯。「風師者,箕星也,箕主簸揚,能致風氣。」《周禮》認天上的星辰──「箕星」是風神,祂能夠飄石折樹,人間大地的的風是「箕星」在左右。
民間信仰中另有掌風的神──「飛廉」。「飛廉」是一種「長毛有翼、身似鹿、頭似爵、有角、尾似蛇、大如豹」的神禽,這種造型奇異,卻又法力無邊的神禽是先民信仰的神明。風帶給人類生活便利,但風的大小是人力無法左右,因此崇拜「風神」、「飛廉」,讓金門的風不再那般張狂,是先民的期待。
金門「風獅爺」,擁有萬獸之王──獅子的武勇,又八有風伯、飛廉的神威,在金門人的心目中,具有驅邪攘災、安定四方的法力,因此視之為神,尊之為爺。